产品服务

北京青年报登报电话、吸收合并公告

中文名称:北京青年报外文名称:BEIJINGYOUTHDAILY主管单位: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主办单位: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单位:北京青年报报社创刊时间:1955年7月1日发行地区:北京市国内刊号:CN11-0103国外代号:D1253邮发代码:5-8022出版周期:日报报刊级别:北京市级登报电话:400-638-9568、188-1028-8978(微信同号)简介《北京青年报》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
详细介绍
中文名称:北京青年报
外文名称:BEIJING YOUTH DAILY
主管单位: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
主办单位:北京日报报业集团
编辑单位:北京青年报报社
创刊时间:1955年7月1日
发行地区:北京市
国内刊号:CN11-0103
国外代号:D1253
邮发代码:5-8022
出版周期:日报
报刊级别:北京市级
登报电话:400-638-9568、188-1028-8978(微信同号)
简介
《北京青年报》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,源自于1949年3月21日创刊的《北平解放报·北京青年》,正式创刊于1955年7月1日,1981年7月3日第三次复刊。由一张四开周报逐步发展为对开日报,由本市发行发展为国内外公开发行,由一张默默无闻的小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报刊业的巨头之一。 是一份面向青年群体、以青年读者为主的综合性日报,曾创下单一报纸广告收入全国前三名的业绩,成为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标杆。
 
北京青年报社同样是一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媒集团,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,隶属于共青团北京市委,目前拥有十余家媒体、六大产业百余家企业,其中包括一家香港上市公司(北青传媒HK1000)。
 
北京青年报已发展成为一张以青年视角反映时代,面向社会最活跃人群的综合性日报,广告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,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。 
新闻宣传方面,北京青年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,通过围绕大局抓新闻,围绕社会抓焦点,围绕青年抓服务,对主流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全面创新,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弘、内容丰富、形式新颖的新闻精品,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,使报纸影响力日益扩大,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厚的综合性都市日报。
 
报业经营方面,北京青年报逐步对经营运作体制和现有资源进行了大幅度整合,通过将“资源变成资本”,建立起了包含纸质媒体、广告经营、报纸发行、商务物流、内部核算在内的多元化经营新模式,初步打造了新型的报业产业链,从而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,为报社未来集团化、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 
体制创新方面,北京青年报不断致力于推进内部管理的科学化、规范化,提出了采编、生产、发行、广告“四轮驱动”的管理理念,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和人员竞聘上岗,坚持“有为者上,曾经有为者养”的用人原则,并适应现代报业生产模式的需求,进行了以编辑为主导、采编分离为特征的编采机制改革,建立起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模式。
 
新闻宣传方面,北京青年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,通过围绕大局抓新闻,围绕社会抓焦点,围绕青年抓服务,对主流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全面创新,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弘、内容丰富、形式新颖的新闻精品,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,使报纸影响力日益扩大,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厚的综合性都市日报。
1997年,《北京青年报》全面启动了倍速经济发展程序。从那时起,《北京青年报》的发行量以平均每年35%的速度迅速递增,1999年报纸实现了彩色印刷,每期版面最多可达48版,并每年以30%的幅度递增,出版规模在首都乃至全国报界都名列前茅。到2000年,在65万份发行量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每份4.69人的首都媒体最高传阅率。
 
《北京青年报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用于拼抢第一时间、第一新闻现场及深度追踪报道的经费以平均每年递增123%的速度实施了无障碍投入,2000年将达到1.5亿元,并以每周320页的版面雄居国内第一厚报之列。 《北京青年报》在短期之内发展速度之快,其原动力来自于500名高质、敬业的新闻从业人员,他们在“哪里有新闻,哪里就有我们”的新闻理念支持下,亲临了世纪末国际、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现场,并给予了全面、真实的报道。原动力来自于约300万名大专以上学历占60%、25岁至34岁当代消费主体、个人收入及家庭收入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各报的读者群。
 
沿革
《北京青年报》源自于1949年3月21日创刊的《北平解放报·北京青年报》。当年春,新成立的青年团北平市工作委员会,在创办单独报纸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,决定在由《人民日报》(北平版)改版的《北平解放报》第五版以专版形式创办《北平青年》,每逢星期一出版。1949年8月,《北平解放报》终刊,《北平青年》改为《北京青年》,以四开四版周报形式单独出版。1950年1月,《北京青年》改为32开杂志。1950年7月10日《北京青年》在出版第50期后,因为抽调干部筹建《中国青年报》而停刊。
 
1954年,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,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潮兴起,青年团的活动也日趋活跃。北京团市委感到需要有一张自己的报纸,用来反映北京市青年的工作与学习,并指导团的活动开展,因此决定恢复出版《北京青年报》。1955年7月1日,《北京青年报》以4开4版周报的形式复刊。1957年9月27日,因为抽调人力物力创办《北京晚报》,《北京青年报》第二次停刊。
 
1958年3月10日,随着“大跃进”高潮的掀起,原《北京青年报》改名为《共青团跃进报》正式出版。同年7月1日,又恢复《北京青年报》名称继续出版,并由原来的周二刊变成周三刊。1960年7月29日,因国家经济困难引发严重纸荒,迫使报纸第三次停刊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国家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,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1980年9月16日,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,批准《北京青年报》复刊。1981年7月3日,《北京青年报》第三次复刊,从第511期起正式公开出版发行。
 
2021年6月,有媒体报道称,在端午节的前一天,有关部门宣布了上级部门的决定:北京青年报正式划转给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。7月6日,《北京青年报》6版刊发题为《北京青年报社公开招聘编采人员10-12人》的文章,明确提出“北京青年报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”。
2021年6月12日之前,《北京青年报》报尾信息显示,主办单位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。但自6月12日至12月31日,报尾信息不再显示“主办单位”,而只显示“出版单位”为北京青年报社。
 2022年1月1日,报尾信息中增加一条——主办单位 /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。
 影响
《北京青年报》自创办以来,以超前的办报理念,不断推陈出新,引领中国报业改革。如,90年代初,推出“青年周末”“新闻周刊”两个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拳头产品,打开报纸零售市场,同时使用大标题、大照片形成浓眉大眼风格;1995年,率先推出“广厦时代”“汽车时代”等产经专刊;新旧世纪交替之际,倡导“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”,推出跨千年百版等重头报道,由小报向主流大报迈进。
《北京青年报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职能,不断推出一系列重头报道,引领社会舆论,推动社会进步。
  如,“杜保良事件”报道推进了电子眼执法的规范。2005年6月,《北京青年报》通过通讯员发来的一篇外地来京司机杜保良因同一地点违章105次而其本人并不知情,致使罚款累计10500元的线索,敏锐地捕捉到此事背后所反映出的交通管理工作中“暗中执法”的局限性和实际存在的“以罚代管”的错误倾向,并对此事件进行了持续40多天的连续追踪报道,引发了一场全社会参与的大讨论,最终促使北京交管部门出台了“执法告知制度,规范交通标志设施,规范‘电子眼’的设置”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。
 
又如,“金晶护火炬”事件,北青摄影记者在2008年4月7日,奥运火炬法国巴黎传递时,记录了金晶坐在轮椅上保护火炬不被抢夺的壮举,揭露了敌对分子的丑恶嘴脸,此组图片被国内外媒体采用,并促成了火炬全球传递舆论的转向。
在线留言 发送短信 拨打电话